薛其坤
**标题:从放牛娃到诺奖级科学家!薛其坤用40年逆袭,让中国量子科技站上世界之巅**
**副标题:三战考研、七年读博、每天工作16小时…这位“7-11院士”如何改写中国科学史?**
---
**文/科学观察者**
**2025年2月23日**
今天,全中国科学界沸腾了!南方科技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,凭借在**量子反常霍尔效应**和**高温超导机理**领域的突破性贡献,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!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摘得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,标志着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正式迈入世界顶尖行列。
### **一、从沂蒙山到诺贝尔奖:一个“笨小孩”的逆袭**
1963年,薛其坤出生于山东临沂蒙阴县的小山村。家境贫寒的他,童年最大的梦想是“顿顿吃白面馒头”。谁曾想,这个放牛娃日后竟成为改写物理学史的“量子追梦人”。
他的科研之路并不顺遂:
- **考研3次才上岸**:1984年,他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,高等数学仅39分;第二次报考中科院物理所,物理又考39分。直到第三次,他才挤进科研大门。
- **读博7年险放弃**:在实验室屡屡受挫,甚至被导师评价“缺乏天赋”。赴日留学时,语言不通、作息严苛(“7-11实验室”:早7点至晚11点),一度靠儿子背诵“我是中国人”的课文撑过至暗时刻。
**网友热评**:“原来院士也曾是‘学渣’!这碗励志鸡汤我先干为敬!”
### **二、诺奖级成果:中国实验室的“量子奇迹”**
2012年10月12日晚10点35分,一条短信震动中国科学界:“薛老师,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!”这一刻,距离美国物理学家霍尔提出该理论已过去133年。
这项被杨振宁誉为“诺奖级”的发现,究竟有多牛?
- **颠覆传统**:无需外加磁场,电子即可像高速列车般有序运动,有望解决芯片发热难题,推动信息技术革命。
- **极致追求**:团队4年制备1000多个样品,要求“百万硅原子中仅含1个杂质”,近乎“在原子级乐高积木上绣花”。
**网友调侃**:“薛院士团队的手速,怕是王者荣耀顶级玩家都自愧不如!”
尊龙凯时### **三、高温超导再突破:中国团队的“硬核科技”**
2025年2月,薛其坤团队再次震惊世界!他们在常压下实现**镍氧化物45K超导转变温度**,突破“麦克米兰极限”,为超导电子器件应用铺平道路。更令人振奋的是——**全流程国产仪器**!从薄膜制备到数据监测,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再树里程碑。
**行业展望**:这项突破或让5G基站能耗降低30%,未来手机可能薄如蝉翼、待机数月!
### **四、“7-11院士”的科研哲学:极致即快乐**
在清华,薛其坤有个比“院士”更响亮的称号——“7-11教授”。20年如一日,早7点进实验室,晚11点离开,甚至要求学生“闭眼也能精准操作仪器”。
他常说:“科研的快乐在于追求极致。哪怕失败99次,只要排除一条错误路径,就是成功。”
**网友致敬**:“这才是真正的‘时间管理大师’!比996更狠的,是科学家的716!”
### **五、对话未来:中国科学家的星辰大海**
如今,薛其坤身兼科学家与南科大校长双重身份。他正带领团队向两大“圣杯”进军:
1. **拓扑量子计算**:实现室温下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,打造“中国芯”底层技术。
2. **超导机理统一理论**:破解铜、铁、镍三大高温超导体系的共性密码,问鼎“凝聚态物理皇冠”。
**薛其坤寄语年轻人**:“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,就像我一样,用勤奋把1%的天赋放大100倍!”
---
**互动话题**:
1. 你如何看待薛其坤“用笨功夫成就大智慧”的科研精神?
2. 若量子技术普及,你期待生活发生哪些改变?
**点击关注【科学观察者】,获取更多前沿科技动态!**
**转发此文,致敬中国科学家!**
---
**本文综合自新华社、南方日报、澎湃新闻等权威报道,参考文献标注于文中[citation:1-10]。**